為研究國產科幻影視,我收集了近幾年上映的幾十部影視作品。相當一部分都遵循固定模式:科學家搞發明出現失誤,制造出某只怪獸或者某個怪人,進而弄得天下大亂。
我理解這些主創的想法,影視劇要以沖突為主線。他們覺得,如果描寫科學家搞出成功的發明,那就很難埋設沖突。其實并非如此,發明成功之后的路更為荊棘遍布。吳軍在《文明之光》里寫道,從0到1(發明)固定重要,從1到N(推廣)更為重要。2017年上映的美國影片《電力之戰》,恰恰就把沖突主線架設在“從1到N”的過程中。
電影取材于科技史上著名的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。在影片第一個情節,從0到1便已經完成。愛迪生在夜晚的荒郊迎來投資人,點亮他的白熾燈陣。事實上,愛迪生在這里也扮演著從1到N的角色。白熾燈最早由英國人斯旺發明,愛迪生大規模實驗燈絲材料,讓它走出實驗室變成實用技術。
從這以后,影片進入沖突主線。另一位發明家威斯汀豪斯正確認識到,直流電系統因為依賴分布式發電,難以擴展,未來屬于可以集中供電的交流電系統。威斯汀豪斯直譯就是“西屋”,他創辦西屋電氣,開始推廣交流電系統。
影片雖然要介紹圍繞兩個系統的各種發明,包括發電機、變壓器、電網等等,都是一帶而過,甚至不出現實物,只通過人物對話表示“XXX已經發明出來”。情節重點就是雙方為推廣各自系統展開的明爭暗斗。愛迪生收買記者,夸大電擊事故,暗地贊助司法部門開展電刑以抹黑對手,都令觀眾觸目驚心。
一項發明從1到N的初期,會發生很多錯誤嘗試,最后勝出者最初并非優勢明顯。今天大家都習慣交流電,然而在電影的時代背景里,只有極少數富人才用電燈,直流電的劣勢并未盡顯。直到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使用交流電,競爭才告一段落。電影基本如實地描寫了這段混亂歷史的各種側面。
好電影必須把人物動機交待清楚,《電力之戰》便是如此。影片里,愛迪生一遇重大沖突,就獨自去擺弄他的發明創造。那是屬于發明家的純凈世界,他在那里只需要研究怎么對付物質,現實中卻需要對付人。
作為發明家,愛迪生當然能察覺直流電的劣勢。畢竟,他和威斯汀豪斯使用同樣的科學知識。問題出在科學之外,因為自己的公司不掌握交流電核心專利,愛迪生必須頑抗到底。影片也用他的失敗告訴觀眾,無論多么偉大的人,都不能違反科學精神。
傳統科技史習慣描寫從0到1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明本身更能從科學概念的進展來敘述。而發明的推廣則涉及經濟、政治、軍事、社會習慣等各種因素,科技史專家并不熟悉它們。也正因為如此,傳統科技史描寫這場電力之戰,都在寫愛迪生大戰特斯拉。電影正確還原歷史,將對陣雙方變成愛迪生-摩根集團和喬治·威斯汀豪斯之間的戰爭。以特斯拉當時的地位,只是提供了關鍵技術的配角。
作為另一個配角的摩根,其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角。他全靠慧眼來識別各種發明創造的價值,再用金融手段予以整合。通過一系列從1到N的魔術,摩根在全盛時個人財產超過清政府,真正叫做富可敵國。影片結尾,他意識到愛迪生走錯了路,便將發明家踢出局。手段雖然狠辣,卻是正確的選擇。
即使影片結束,這個“從1到N”的過程也遠未結束?,F實中的摩根收購了西屋公司和交流電專利,美國大規模電網建設是在他手里完成的。
甚至到了今天,直流電和交流電的勝負仍未定局。交流電因為適于集中發電,統治了整個20世紀。然而清潔能源出現后,無論風電還是太陽能發電,都是典型的分布式發電。由于交流電已成定局,這些新能源必須接入電網才能使用,被業內稱為垃圾電,被迫搞集中的風電廠或太陽能電廠。已經有專業人士呼吁,新能源恰恰應該以直流電為主。
這個“從1到N”的故事會持續寫下去,人類文明恰恰在這個過程中,才墊起一層層的新臺階。
(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,科幻作家,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