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在《緝魂》的首映禮上
1月15日,懸疑科幻電影《緝魂》在京首映。我之前參加了首映禮,在觀影過程中,我被打動了。這部影片是根據我的小說《移魂有術》改編的,然而感動我的,卻并非原著小說中原有的東西,而是導演所添加改編的那些戲份。正如科幻作家韓松在他的微博中所言,是有情,而不是有術,釀成了這一切。
我的原著小說中,主人公是一個精神病醫生,沒有任何社會關系的牽絆,被動地卷入了一場陰謀,絕地求生,憑著自己的知識和決心,贏得了最后的勝利。這就像是一個智力游戲,和情感沒有什么關系。無論什么形式的文學作品,總要有某個方面打動人。原著打動人的地方,大概是在于高技術所引發的驚異。RNA病毒能修改人類基因是個科學事實,基因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,最后決定整個細胞乃至生物體的性狀,這也是科學事實。在此之上,讓DNA對蛋白質合成的指導過程更精確一些,形成特定連接的腦結構,甚至儲存相當一部分記憶,這就是屬于科幻了。
1999年高考的作文題名為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》,《移魂有術》相當于替這個“假如”尋找了一個看上去還算科學的基礎,并且把它作為小說的核心。許多科幻小說,包括我的這篇小說,有了科幻核心之后,就圍繞著核心開始構造故事,往往不能把更多方面的要素考慮進來,最后形成的作品也就顯得扁平,不夠立體?!兑苹暧行g》本身算是情節較為曲折復雜的作品,然而和《緝魂》對比,就能看出其中缺失的東西——情,以及因為情的糾葛而衍生出的劇情動力。
類似于這樣愛別離,求不得的情況,大有文章可做,然而《移魂有術》并沒有??础毒兓辍?,會讓人感動,會讓人哭,然而看《移魂有術》,是絕對不會讓人哭的,驚異才是它的主打。這就帶來一種迥異的審美體驗。同時,因為情的存在,故事也變得更復雜,每個人的行為動機也就多了一層支撐。
所以在觀影后的分享中,我直言對于改編非常滿意,對于我的原故事能在其中起到一點作用,深感自豪。對于一個故事來說,能夠打動人,它就成功了??粗瑯拥囊粋€原型故事散發出迥異的審美,這對于我將來的寫作是一個借鑒。
如果滿分是10分,對于《緝魂》,我要打9分,其中的1分,扣除在它對于科學核心的一些錯漏。我的原著中,為了進行依賴于RNA的記憶修正,需要尋找大腦結構類似的人,然后逐步誘導、修正,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所以才會出現一個人身上同時有兩種記憶,兩種人格的情況。同時原著中還有把帶有記憶指導功能的RNA提純,裝配成病毒的情況,感染了其他人,甚至暗示了病毒并沒有被完全根除(這和眼下新冠病毒的流行倒是碰上了)。在電影里,程偉豪導演把這個過程簡化成了RNA可以生長出健康腦細胞對抗癌癥,這就有些偏離了生理基礎,對癌癥和基因有所了解的人在這里大概都會有點出戲。到了影片末尾,為了讓梁檢的記憶和人格復制到李燕身上,RNA粉末的制備和注射,變成了在床上躺一夜就能完成的事。病毒形成結晶,是蛋白質結晶,并不是RNA本身形成了粉末,所以RNA粉末的提法,就會有些問題。按照一般生理進程來估算(傷筋動骨一百天),想讓RNA能夠真正起效果(假設真的可以有效),至少也是幾個月,像大腦這樣復雜而精密的東西,或許要消耗幾年(我們的大腦最后完全成形,要十多年)。
當然,如果遵循科學尺度,這個故事就沒法做到矛盾的集中爆發?;蛘哒f,無法以《緝魂》中所呈現的快速反轉的方式爆發。所以這大概也是一種無奈的取舍??苹玫谋举|特征是使用科幻概念展開想象,然而概念的正誤,卻不是定義科幻的必要條件。正確地使用科學概念,可以給科幻加分,否則會讓它減分?!毒兓辍吩谶@一點上可以有很大完善空間。強調一下,這并不是否認影片的成功,影片從改編到表演,都很到位。而是說如果要增強這部影片的成功,那么正確地使用科學概念可以是一個方向。
另外,科學知識的范圍很廣泛,作為寫科幻的人,總會不經意就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,被一些認真的讀者稱為硬傷。硬傷的存在,能免則免,唯一的辦法是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修養。舉個例子,我在《濕婆之舞》這個短篇中,用艾博肉球菌滅世,艾博肉球菌可以彼此關聯,形成類似于神經網絡的結構。如果我現在重新寫這個故事,那么“主角”就不該是細菌,至少也要是個真核細胞。因為細菌雖然生命力頑強,然而從來沒有形成過較大個體的復雜生命,因為它體內的能量水平無法讓它長那么大。要構成復雜網絡,充足的生物能量是必須的,因而真核細胞會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,也就是單個的艾博肉球菌應該會像是個草履蟲而不是細菌。然而當我這么說,我相信讀者中能明白的不會太多。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,是細菌還是真核細胞,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。但最好的情況,仍舊是對百分之百的讀者來說都可以過關。
另外還有一個觀點,如果影片當中的硬傷可以引發爭論,也未嘗不是一種科學知識普及。我的短篇《宇宙盡頭的書店》被用來制作科普動畫,采用的就是這個思路,講故事,然后分析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成分,傳播科學知識。歡迎大家來批判科幻當中的硬傷(有時候不該稱為硬傷,因為作者有意為之,是對現實的一種扭曲),這對科學知識的普及應該是個正向的作用。
回到《緝魂》這部影片,當一部影片可以讓人熱淚盈眶,它的不完美就可以被忽略了。是有情,而不是有術,最終釀成了一切。我想,一部偉大的科幻作品,它必然也是有情的。這或許是通過《移魂有術》的改編,我獲得的最大收益。
未來可期,期待中國科幻成長為參天大樹,科學文化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,它會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底色之一!
(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,著名科幻作家,世界華語科幻星云獎、銀河獎獲得者)